

作为连接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培育复合型人才的核心环节,综合实习是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学生实现“从知识吸收到能力转化”的深度跨越,皇冠娱乐城 2022级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全体学生,在胡荣桂、伍玉鹏、王砚、郝蓉四位专业教师的带队指导下,于9月15日至30日赴江西省九江市庐山风景区及武汉东湖风景区,开展为期3周的环境生态工程综合实习。本次实习通过企业实践、野外调查、人文生态体验及开放课题研究四大维度,构建起“理论-实践-创新”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助力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深化专业认知、锤炼核心能力。
企业实践:触摸产业前沿脉搏,洞察环保科技力量
在武穴龙坪镇的湖北省田申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师生们实地调研了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踏入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现代化的蚯蚓养殖设施与有机废弃物处理流水线映入眼帘。技术人员详细阐释了有机废弃物蚯蚓处置及资源化方案,深入讲解蚯蚓强大的分解转化能力。通过构建科学完备的养殖体系,厨余垃圾、农业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能够被高效转化为富含腐殖质的优质生物有机肥。这一过程不仅达成了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目标,更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充分展现了环保科技的魅力。
企业负责人进一步分享了公司在市场推广和产业合作方面的宝贵经验,并带领同学们参观成品仓库与质检实验室。在这里,同学们清晰认知了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全产业链条,深刻领悟到科技成果转化在解决实际环境问题中的核心作用,也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了更为明晰的规划。
野外调查:探索自然生态奥秘,锤炼科研实践能力
庐山植物园后山与五老峰区域的野外调查,聚焦植被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研究。师生熟练运用测量、数据记录与综合分析等专业技能,通过绘制种-面积曲线、实施样方法,对庐山植被群落结构进行精细化剖析。调查过程中,团队不仅直观印证了海拔高度对植被垂直分布的显著影响,还通过实地观察,深入了解植物根系的生态功能、附生植物的生存策略,以及群落成层结构的空间组织规律。
此次野外实践将课本中的生态学理论转化为具象化的考察体验,让同学们在自然场景中深刻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同时,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数据采集与分析,进一步培养了科学严谨的研究思维与协同创新能力,为今后深入探索自然生态奥秘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人文生态:感受自然与人文交融,领略生态文化魅力
实习过程中,人文生态元素的深度融入,让学生在自然景观中触摸历史脉络。在含鄱口,云海翻涌,鄱阳湖如明镜般镶嵌在广袤大地之上。老师们以眼前的景观格局为切入点,讲述古人在此观日祈福的传统习俗,以及近代地理学家对地形地貌的研究成果,生动展现了自然与人文历史、生态演变的深度交织。
漫步花径,白居易笔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不再抽象。身旁灼灼其华的桃花,与周围冷凉湿润的生态环境相互映衬,直观印证了海拔高度对物候的影响,让同学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诗词与生态的完美融合。登上五老峰顶,嶙峋怪石与苍劲古松勾勒出雄浑壮阔的画面。听老师讲解1959年庐山会议在此召开的历史背景,以及抗战时期此地作为战略要地的重要意义,同学们深切体会到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自然之美,更镌刻着厚重的时代记忆,领略到生态与人文交融的独特魅力。
开放课题:激发创新思维火花,实现专业能力进阶
开放课题研究贯穿实习全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设计方案、开展调研。从“庐山云雾茶”到“松材线虫病”,从“树冠羞闭”到“白鹿洞书院”,同学们以敏锐的观察力与独到的发现力,从多元且独特的视角切入,深入探寻庐山的自然肌理与人文脉络,全方位勾勒出这座名山的立体风貌。
成果汇报环节,同学们摒弃传统呈现模式,巧用新颖有趣的创意形式,将探索中的所见、所感、所思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实践成果,让“发现”本身成为一场充满活力的展示。这一过程不仅锤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更激发了其认知的开放性与创新性,实现了从“发现认知”到“专业赋能”的完整闭环。
此次实习活动通过多维度的实践探索,让同学们在企业、野外、自然与人文的多元场景中,实现了知识的深度内化与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段宝贵的实习经历,必将成为同学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基石,助力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字:曾博林
图片:曾博林
编辑:刘 玲
审核:伍玉鹏
上一篇:无